目录
孔子的成语
见贤思齐:贤:德才兼备的人。齐:同样,一致。见到有才有德的人,就想向他学习,向他看齐。
举一反三:反:类推。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。比喻善于类推,触类旁通。
巧言令色:形容花言巧语,假装和善,向人讨好。
有教无类:类:类别。不论哪一类人都应当受到教育。
后生可畏:后生:后辈,指青年人。畏:敬畏。青年人是值得敬畏的。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,很有可能超过前人,值得敬畏。
韦编三绝:据说孔子晚年爱读《周易》,因翻动次数多,使穿竹简的皮带断了好几次。后用来形容勤奋学习。
诲人不倦:教导人特别耐心,从不厌倦。
学而不厌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’”学习总感到不满足。形容好学:~是学习的良好态度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: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,就不要施加给别人(语出《论语·卫灵公》)。现多指应该换位思考,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。欲:希望;勿:不要;施:施加。 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中的“仁”和“恕”的思想。基于同类,而推及仁以成人之仁;基于同性,而推己善而成人之美;基于同欲,推己取而成人之当得。
三人行,必有我师: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当中,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。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,取长补短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:利:使锐利。器:工具。工匠要想做好活,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。形容做事要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色厉内荏:荏:软弱,懦弱。形容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。
言而有信:说话守信用。
杀身成仁:身:自己。成:成全。仁:仁德。原指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,指用生命来成全仁德。后泛指为正义或崇高的事业、理想而牺牲生命。也作“舍身成仁”。
言不及义: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:群居终日,~。
文质彬彬:形容人文雅有礼貌。[近]温文尔雅。[反]出言不逊。
当仁不让:遇到应该做的事情,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来,毫不推辞。
敏而好学:敏:聪明;好:喜好。天资聪明而又好学。
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:人做事不作长远的考虑打算,马上就会有忧患的事发生。表示人看事情或做事情应该有远大的眼光、周密的考虑。
学而时习之: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”